一、朝廷最年轻的命官
说王勃是天才,一点也不为过。六岁能写文,九岁读《汉书》,并能指出其中错误之处,十岁便饱览六经,十二岁在长安学医,对《周易》、《黄帝内经》也略知一二。同为“初唐四杰”的杨炯评价王勃:“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十三岁时,王勃写了一篇文辞华美的骈文《上绛州上官司马书》,文中写道:“圣人生而万物睹,太阶平而四国会。故曰有非常之后者,必有非常之臣;有非常之臣者,必有非常之绩。”大概意思就是圣人出生万人仰望,天下太平四方来拜。有不同寻常的君王,就有不同寻常臣子相伴,有不同寻常的臣子辅助,就一定能干出成绩。由此可见,王勃十三岁的时候就已经表露出自己想入仕干一番事业。
十四岁时,上书当时的右丞相刘祥道,发表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明自己的报国志向,深得丞相喜爱,赞其为神童。乾封元年,也就是王勃16岁时,考中幽素科试及第,被朝廷授予朝散郎一职,享受从七品官员待遇。由此王勃成为朝廷最年轻的命官。之后,王勃因乾元殿建成时作了一首华美艳丽,歌功颂德的《乾元殿颂》,当唐高宗得知这还是未成年的王勃所作时,大赞其为大唐奇才。由此王勃声名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排在了四杰首位。
二、祸起一篇檄文
少年时的王勃胸怀抱负,才情四溢,风流倜傥,但他人生第一次重大挫折也正在悄悄逼近他。王勃自从当上朝散郎后,真可谓少年得志,春风得意,被沛王看中召进沛王府从事修撰工作。公元668年,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没事玩起了斗鸡游戏,王勃见此景,不由得才情大发,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借此给沛王助兴,大概意思就是要替沛王讨伐英王的斗鸡。
此事本身没有什么,但这篇檄文不久传到了唐高宗手中,高宗大怒,认为王勃这是在有意挑拨皇子之间的斗争,这是唐高宗所绝不能容忍的,因为当年唐太宗的几位皇子争权夺势,差点惹来一场宫廷政变,也正由于那时候皇子之间的争斗,才让李世民最终下定决心选择了其第九子唐高宗,此事无疑触动了高宗最敏感的神经。于是,王勃被逐出了长安城,这是他人生第一次遭受重大挫折。此时,王勃18岁。
三、恃才傲物,命殒他乡
生在诗礼之家的王勃极富才华,少年得志,未及而立之年便匆匆离世,实属可惜。如果王勃没有早逝,可能就没有后来的李白杜甫什么事了。毛主席对王勃有一句通俗的评价:“这个人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所以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愁满腹一方。”
王勃自被逐出长安城,便南下蜀川开始了三年的游历生涯,公元671年,王勃通过朋友谋得了当时虢州(河南灵宝市)的一个参军之职。王勃此时不知道一场早有预谋的陷害即将来临,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一次,他将一个叫曹达的官奴私自藏匿起来,后来不知为何又杀死了这个官奴,结果被同僚告发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当时遇到了皇帝大赦,才得以免去一死。这件事《新唐书》里有记载,“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从这可以看出,王勃可能仍未改掉之前那恃才傲物的品性,为人处世方面缺少谋略,这件事应该是被同僚故意陷害的。这件事的发生,不仅宣告了王勃政治生涯的终止,也让当时他那任雍州司功参军的父亲贬到了南边交趾(今越南北部)做县令。
正是在去探望父亲的归途上,南海风浪大作,王勃不幸溺水身亡,结束了短暂的生命。27岁,本是一切正当年的时候,无奈,天妒英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