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维里埃北面的山脉,罗新璋本这样写道:“维璃叶北面,得高山屏障,属于汝拉山的一条支脉。每当十月,冷汛初临,维赫山起伏的峰峦,便已盖上皑皑白雪。”
就个人而言,我比较偏爱罗本。或许有人会觉得罗本的文字略显古奥,然而读起来却韵味十足,非文字功底深厚的老译者难以达成。我最喜欢的是上卷第十章末尾的一段,四字句简练有力,将于连雄心勃勃的感觉精准地翻译了出来:
“于连挺立在峭崖上,仰望晴空:八月骄阳,光照四极。岩下的田野里,传出悠长的蝉声;蝉鸣一停,周围一片寂静。脚下方圆八十里的乡野,尽在望中。雄鹰不时从他头顶上的绝壁间飞掠而出,在长空悄然盘旋,画出道道圆圈。于连的眼睛,不由自主跟着鸷鹰转。稳健而有力的搏击,令人震慑,他渴慕这种力量,渴慕这种孤高。”
相反,个人最不推荐的是上海译文的郝运本。尽管这个本子流传甚广,但有人说郝译接近原文,但就我个人感受而言,它存在太多长句,尤其是在名词之前加了太多太长的定语,这种表述方式极度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读起来让人感觉疲惫不堪。我认识好几位朋友,他们在阅读《红与黑》时觉得枯燥难读,一经询问,读的都是郝译本。
我们来看看郝译的开头:“维里埃尔这座小城可以算是弗朗什-孔泰的那些最美丽的城市中的一座。它的红瓦尖顶的白房屋散布在小山的斜坡上,一丛丛茁壮的栗树把山坡每一个细小的起伏都显示出来……”
在罗新璋译本中,本人不推荐果麦的版本。字体特别小而且颜色浅,纸张异味大得出奇,而且别说前言、译者注、插图等等了,连个详尽的目录都没有,价格还贵。这也警示我们,买书真不能仅仅看销量。
综上所述,对各个译本的特点总结如下:
罗新璋本的风格典雅凝练,古典意味浓郁,多采用短句,具有独特的韵味,能让读者感受到司汤达原著的魅力以及中国古典文学的风格。不过,白璧微瑕的是,成语使用过多,有些地方显得过分文雅。
郝运本努力还原西式语言风格,但长句过多,定语堆砌,严重违背了中国人的语言习惯。
张冠尧本和郭宏安本则相对比较流畅自然,同时不失文采与典雅,是比较适合大众阅读的版本。
总之,翻译风格是比较主观的感受。不同的译本各有特色,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阅读习惯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版本,从而更好地领略《红与黑》这部经典作品的魅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