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省立重庆大学时期

编辑

1933年建成时的理学院楼

1929年10月12日重庆大学开学典礼

重庆大学建校宣言

1933年重庆大学建成时平面图

1926年,“全川善后大会”通过成渝两新建大学定案,确立在成渝两地兴建成都大学和重庆大学。

1928年,成都大学设立成功后,一批川东籍的教师由成都返回重庆筹划在重庆设立一所大学,随后成立了重庆大学促进会并寻求当时主政四川军阀刘湘获取支持。刘湘同意后,确定以猪肉捐的形式募集学校经费。[9]

1929年10月12日,重庆大学首期预科两个班级在菜园坝杨佳花园举行开学仪式,宣告重庆大学成立。同时并选举刘湘为重庆大学首任校长,并选定沙坪坝为重庆大学永久校址。发布《重庆大学成立宣言》:

“重庆外受江汉委输,内作川康绾榖,北通关陕,南达黔中,商货殷阒,华洋萃集。又两江滨带,蒸汽易施,大小工厂,岁月兴立。如使工商两业缺乏人才,则操奇计赢,不足与外人兢进,技师工匠,亦必向远方征求,财贿外流,大利坐丧。如于重庆大学设置工商两科,数年之后,阛阓必多通才,制作必臻美利。盖商场工厂,触目即是,实地练习,功倍可期。而一埠之中,忽有此最高学府,增多数十大学教授,聚集数百专科学生,大足供工商业之参稽,资其借镜,厥备顾问。于以增进本埠之繁荣,拓殖西南之福利 ,其为关系,又至重钜也。 顾全川百四十六县,几乎县有中学,县岁毕业,至少以数十人计,即一年内的当有二千以上须升学之中学生。成都可升之校,每苦不能悉纳,且川东各县,距成都远者二千里而遥,水陆间阻,往返艰难,东下宁沪,北上平津,则省外生活奇昂,资斧更不容易,以是中学毕业,东西顾望,怆然辍学者,不知凡几。故自川东言,如只主持设立成大,而不筹设重庆大学,则是当局之偏东也。自全川言,如谓成都设有大学已足,不必再设重庆大学,则是川人之陋也。抑有进者,人类之文野,国家之理乱,悉以人才为其主要之因。必人才日出,然后事业日新,然后生机永畅。世界所以进化无疆,国家所以长存不敝,胥赖于此。使世无须才,则虽洪荒草昧,终古不开可也;使国无须才,则虽保国羽民,逮今不灭可也。故昔之言国者也:乌合之众,不足当技击之士,技击之士,不足当节制之师。今之言国者曰:野蛮之民,不足当半开化之邦;半开化之邦,不足当文明全盛之 国。今察欧美各邦,疆域或小于我,广土众民,西驾德意,东媲日本,而惟省会始有大学,其他各省尚有并一大学而无之者,以此而求国际平等,抗拒侵略,我实不兢,于人何尤?且中学毕业,难言成才,如遂听其废阁,则沉珠于水,埋玉于璞,弃宝实乡。若国家地方之事,尽以此未成熟之才为之,复无多数智术高深,德性坚定之士为之指导,则直贼夫人之子兼害于尓家,凶于尓国,今日现象已呈如此,凡具深识,能无隐忧?友邦人士,既告我矣,曰今日中国所最缺乏者为领导人才,苛不河汉斯言,则筹设重庆大学,以树西南风声者,尤为不可以也。”[10]

1933年,理学院楼落成,重庆大学正式迁入迁沙坪坝至今。学校位于嘉陵江畔,靠近石门大桥。

1935年,重庆大学已开设文、理、农三所学院,同年几经争取改设为四川省立重庆大学。

联合办学时期

编辑

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至同年11月淞沪会战失利,南京告急。因此国立中央大学和国立中央工业学校内迁重庆,由重庆大学在松林坡贡献200亩地给两校新建校舍联合办学。联合办学期间师资重庆大学和中央大学师资共享,学分互认,联合为当时的中国培养了大批的紧缺人材。[11][12]

国立中央大学(重庆)

国立中央大学(重庆)

重庆大学和中央大学等六校联合音乐会

重庆大轰炸中工学院中弹照片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宣布迁都重庆,随后一大批教授如马寅初、李四光[來源請求]、卢作孚[來源請求]、周均时、吴冠中等随政府内迁并成为重庆大学教员。

1938年,林森抵达重庆后参观重庆大学并为重庆大学题写校名。同年,周恩来赴重庆大学,并于抗战大礼堂进行了《第二期抗战形势》演说。

1939年3月8日,邓颖超应重庆大学、中央大学等邀请赴重庆大学,在理学院楼大礼堂演讲。5月31日,汪精卫投敌致使抗日形式急转直下,蒋介石暂借重庆大学理学院楼办公。9月9日至18日,中华民国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四次大会在重庆大学理学院楼礼堂举行,蒋介石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大会通过了《声讨汪逆兆铭案》议案。

1938年-1943年,日本对重庆进行了无差别轰炸,其中工学院楼三次中弹而不倒被誉为重大学子愈炸愈强的精神象征。轰炸期间,学生们平时正常学习,战时在防空洞内躲避并坚持学业,教授李四光于在工学院楼地下室生活工作,徐悲鸿在重庆大学地下防空洞点灯完成了《巴人汲水图》,而工学院院长冯简带领工程师完成了远东战区唯一短波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又名“重庆之蛙”)的修建。时至今日依旧能够看到工学院楼修复后的痕迹。

国立重庆大学时期

编辑

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四次大会于理学院楼留影

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到访重庆并于重庆大学演讲

周恩来受邀第二次来到重庆大学演讲留影

丁肇中和父母在重庆大学合影

重庆大学改国立大学行政院令

1941年9月4日,因新任校长人选问题,学生和当局发生多次严重冲突,国民政府下令解散重庆大学并入国立中央大学。后经过多方反复沟通,于12月确立将重庆大学改为教育部直管案。

1942年1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定为国立重庆大学;

1944年6月,时任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到访重庆大学于重庆大学理学院楼前和中央大学抗战大礼堂发表演讲;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重庆之蛙”中国国际广播首先向全国播送获胜消息。同年,重庆大学学子何其忱驾驶“美龄”号专机赴芷江参与日军受降仪式。

1946年,内战爆发前夕,周恩来第二次来到重庆大学并发表抗日救亡演讲“中国民主运动的问题”。同年8月,国立中央大学由民生公司托运还校南京,中央大学校舍并入重庆大学,国立中央工业学校留驻重庆,三校联合办学结束。解放后并入重庆大学和重庆建筑大学。

1947年,工学院院长冯简借代表中国出席巴黎国际文教会议之机,经挪威进入北极圈内进行考察,是中国人第一次进入北极地区考察。同年国民政府当局将重庆中央医院附属沙磁医院改组成为重庆大学医学院附属沙磁医院。10月10日,由重庆大学教授黎伦杰设计的“抗战胜利记功碑”在重庆落成。

到1949年,重庆大学经过20年发展,成为了一所拥有文、理、工、商、法、医6个学科大类,21个系科,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综合性大学。

人民共和国时期

编辑

人民共和国初期

编辑

重庆大学开挖民主湖

1949年重庆战役前夕,重大等校4,000多人,在团结广场高唱《团结就是力量》,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请愿示威活动。同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中共中央西南局接管国立重庆大学,并更名为重庆大学。

1952年的全国院系调整,重庆大学的文、理、商、法、医五个学院及工学院中的土建系、化工系等被调整到其它高校,并入其它学校的部分工科专业,从而成为了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13]。同年西南工业学校(原国立中央工业学校)拆分后并入重庆大学和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1956年,重庆大学地质系整体搬迁至成都,与西北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地质勘探学院(现吉林大学)、交通大学地质相关科系组建成立成都地勘院(今成都理工大学)。

1960年,重庆大学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4]。截止1966年,全校共有6个系、15个专业。

1978年后,重庆大学开始了全面的恢复调整和改革,新增了经、管、文、法、艺术、体育类专业,学校由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工业大学发展成为文、理、工、经、管、法等多学科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改革开放后

编辑

1996年,成为教育部“211工程”的高校之一[15]。

2000年5月31日,分属教育部的重庆大学、建设部的重庆建筑大学、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的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成新的重庆大学。[16]

2001年,成为教育部和重庆市共建的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17]。

2004年,被确定为党委书记和校长列入中央管理的高校(中管高校),为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18]。

2008年,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继续重点共建重庆大学的协议》。协议明确提出,重点推动重庆大学若干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学科水平,尽快把重庆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19]。

2011年毕业典礼上,校长林建华提出将重庆大学建设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的办学目标。2015年4月的“双一流”建设布置会上,校党委书记欧可平提出重庆大学“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20];其后在2016级毕业典礼上,校党委宣传部提及重庆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21]

2017年9月,重庆大学入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A类名单。同年重庆市肿瘤医院(原重庆大学沙磁医院)回归成为重庆大学附属医院,重庆第四人民医院挂牌重庆大学附属医院。自此重庆肿瘤医院回归重庆大学体系,重庆大学恢复国立大学时期“文、理、工、商、法、医”的所有学部。[22]

2020年12月18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原由重庆大学管理的独立学院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脱离该校管理,并转设为民办普通高等学校重庆城市科技学院,由重庆百年光彩科技园有限公司全资持有[23]。

重庆大学校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