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 (使徒)

約35年保羅歸信耶穌基督後,開始傳揚耶穌的福音,但他沒有隨即上耶路撒冷去找其他使徒,而是獨自退到阿拉伯半岛的曠野[38],在那裡一段時間,與神交通,得著啟示,3年後回到大馬士革,其後再到耶路撒冷及大數。一開始教會人士因為他曾經迫害過教會信徒,對他有疑慮,但他得到使徒彼得與主的兄弟雅各的接納與支持,成為教會的一份子[39]。約43年左右,巴拿巴到大數城請他出來協助安提阿聖工[40],後來就在安提阿蒙聖靈差遣,出外傳道。保羅出外三次以上,傳福音的方向始終朝向非猶太人的地方,蒙聖靈同工,聖工發展,到處設立教會,把耶穌的福音傳遍了地中海沿岸一帶地方。

除此之外,保羅亦藉著他的書信來勉勵,教導他建立的教會及聖工人員。他的書信常常充滿著關懷之愛,但對於異端的侵擾與行為的敗壞,則加以嚴厲斥責。他的書信是教會史上極重要的著作,對於基督教真理的闡揚與辯護有極大的貢獻,也是基督宗教信徒今日信仰的寶卷。他的書信收錄在新約聖經中的有十三卷,通稱為保羅書信,按次序即從羅馬書至費肋孟書/腓利門書。

保羅本來熱衷律法,迫害教會,但後來悔改,為了傳揚耶穌,受苦受害,他有高深的學問,且享有羅馬公民的特權及崇高的社會地位,但他都當作有損的,為得著基督,願意丟棄萬事,以耶穌基督為至寶[41],這種智慧的選擇及犧牲的精神值得基督宗教信徒效法。當時由於猶太教領袖及祭司長迫害基督教徒,他們在耶路撒冷鼓動不信耶穌基督的猶太人抓住保羅,並將其解往羅馬政府,要求處死。使徒行傳28章指保羅解往羅馬後被軟禁兩年,在羅馬士兵看守下繼續傳褔音。根據基督教傳說,尤其是新约外典《克莱孟一书》5章7節和《穆拉多利殘卷》的記載裡,保羅在羅馬監禁兩年後被釋放,後來在第四次旅行佈道,出往西班牙與大不列顛島,但雖然這確實是保羅的意圖[42],這個證據依然還是非決定的。最後當他在第二次又被囚羅馬監獄,約於西元67年,羅馬皇帝尼祿在位時殉道。

早期的传教活动

编辑

在信主之后,保罗来到了大马士革,使徒行传说在那里他的眼盲治愈了,并且大马士革的亚拿尼亚为他施洗。保罗说在大马士革他差一点就死了。保罗还说他接着去了阿拉伯,然后又回到了大马士革。保罗到阿拉伯的旅行没有在圣经其他任何部分提到,有些人认为其实他去的是西奈山,在那里的沙漠之中默想。

保罗声称他不是从使徒那里得到的福音,而是由耶稣基督直接向他展示。他自稱自己為神的僕人,耶穌基督的使徒,其中神的僕人這個稱號,傳統上是用來稱呼摩西的。

当公元45-46年之时,猶太地區发生了一场饥荒,保罗和巴拿巴旅行到耶路撒冷,去分发从安提阿基督社团得到的财产。据使徒行传所述,安提阿彼时已是因司提反之死且大批基督徒遭驱离后另一个基督徒聚集的中心。在安提阿,耶稣的追随者第一次被称为“基督徒”。

保羅的三次传教旅行

编辑

第一次传教旅行

编辑

使徒行传的作者把保罗的旅行分成三段。第一次旅行,一开始由巴拿巴带领,保罗从安提阿来到了塞浦路斯,然后又去了小亚细亚南部,接着回到了安提阿。在塞浦路斯,保罗驳斥了法术师以吕马并使其眼盲,因为以吕马批评了他们的教诲。从此刻开始,保罗被描写成这一次旅行团队的领导者。

他们又航行去了位于旁非利亚的別加,約翰馬可离开并回到了耶路撒冷。保罗和巴拿巴继续去了彼西底安提阿。在安息日他们去了犹太教堂。教堂领导者邀请他们去演讲。保罗回顾了以色列自埃及至大卫王的历史。他把耶稣作为由神给大卫的后裔来介绍。他说,他们是为了把拯救的消息带给大家才来到了这里。他细数了耶稣死而复活的故事。他引用了七十士译本来强调耶稣就是那个应许的受膏者,将为他们带来罪的赦免。[43]

第二次传教旅行

编辑

在公元49年秋天,保罗从耶路撒冷开始了他的第二次传教旅行。这是在和耶路撒冷会議争论了割礼问题之后启程的。在他们环绕地中海的旅程之中,保罗和他的同伴巴拿巴在安提阿停留,在那里他们激烈争论是否应该带上約翰馬可与他们一起旅行。使徒行传说,約翰馬可在第一次传教旅行到塞浦路斯中离开他们回家了。由于无法达成一致,保罗和巴拿巴决定分开。巴拿巴和約翰馬可同行,而西拉与保罗同行。

保罗和西拉首先访问了大数(保罗的出生地)、特庇和路司得。在路司得,他们遇到了提摩太──一个被称颂的信徒。他们决定带上提摩太。教会信眾保持增长,信众与日俱增,并且每日不断加强他们的信仰。

保羅的第二次宣教旅程在50年至53年進行,歷時約三年,這次保羅與西拉和提摩太同行,旅程中保羅見異象,首次把福音傳入歐洲,前往了馬其頓。在這次旅程,他們在腓立比、特羅亞、帖撒羅尼迦、哥林多等地建立了教會。

第三次传教旅行

编辑

以在加拉太和弗吕家的旅行为开端,保罗开始了他的第三次传教之旅。然后保罗去了以弗所,一个早期基督教的信仰中心,在那里停留了约有三年。据圣经所述,他行了诸多奇迹,医治众人,驱逐恶魔,并且把有组织的传教活动带入了内地(羅馬帝國境內)。

而保羅的第三次宣教旅程在52年至57年進行,以以弗所為基地,期間再次穿越馬其頓,旅程最後以耶路撒冷作為旅程的終點站。[44]

晚年及殉道

编辑

關於保羅的晚年眾說紛紜,有人說保羅在羅馬囚禁兩年之後獲得釋放,當時大約在公元63年。獲釋之後的保羅曾去過馬其頓、特羅亞、尼科波利斯等各地巡視教會、探訪同工。又於公元65年再度被捕,也是最後一次入獄,然而在此五年當中,沒有寫給其他教會的書信。比起兩年前的牢獄生活中寫了三封書信(腓利比書、歌羅西書及腓利門書)顯然是少了許多,有人認為這是很不尋常的現象。[45]

保羅最後一次被捕入獄,情形與前次大不相同,因法庭不需再等待原告的對質,所以有嚴謹約束、速判速決的可能。除了使徒行傳的作者路加以外,所有的同工、朋友們都不在身邊,又因為當時有連坐處分的危險,連探監的人都極其稀少。保羅知道他們的為難,所以說“但願這罪不歸與他們”(提摩太後書4:16)。還好保羅擁有羅馬公民的身分,尚有較優渥的待遇,得以接見親朋,提摩太後書就是於此時完成的。經過多次的庭審,至終被判定為死刑,又因他是羅馬公民,所以不需要受釘十字架的酷刑,他的刑罰較為輕易。根據古代的傳說,他被劊子手帶到南城的奧斯第亞門(Osteia)離城約二英哩的埃圭賽維(Aquae Saviae)刑場斬首。後來的君士坦丁大帝在此處建了一座「城外聖保祿大殿」,作為他殉道的紀念。[46]

遺骨被發現

编辑

2002年,由梵蒂岡委派的考古學家,在羅馬第二大教堂「城外聖保祿大殿」祭壇下發現一個2.2米長的大理石棺,石棺面刻有拉丁文碑文「PAULO APOSTOLO MART」,即殉道者使徒保羅。為了避免對石棺造成破壞,考古學家使用了探針探查了石棺內部,發現裡面有香料、藍色和紫色的布料,以及碎骨片。根據放射性碳定年法的檢測結果,這些骸骨確定屬於公元一世紀或二世紀時期,此與使徒保羅殉道的年份吻合。

經過嚴謹的遺物遺骨科學分析,2009年6月28日,教宗本篤十六世宣佈,在羅馬第二大教堂「城外聖保祿大殿」祭壇下發現的石棺內之骸骨,初步證實屬於使徒保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