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8月,以地质学家李四光为委员长、以林学家叶雅各为秘书的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决定在珞珈山修建武大新校舍,邀请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对中国建筑艺术颇有研究的建筑师开尔斯(FHKales)先生从上海来武汉设计校园总体布局和规划,聘请同样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缪恩钊先生任新校舍监造工程师。
1929年,开始修筑武昌街道口至珞珈山的公路。武汉大学新校舍一期工程于1930年3月开工,1932年1月完工;二期工程于1932年2月开工,1937年7月完工。1938年3、4月间,武汉被日军三面包围,武大被迫西迁至四川乐山,武大珞珈山校园成为国民政府领导武汉会战的军事指挥中枢。 同年10月,武汉沦陷后,日军将珞珈山校园辟为其中原司令部 。
也就是在那时,日本人在武汉大学校内种上了樱花。
樱花
因为加洛山非常美,所以日本侵占武汉大学后,将大批日本伤兵放在这里休养。
为了缓解住在这里休养的大批日本伤兵的思乡之情,亦有炫耀武功和长期占领之意,从1939年起,日军从日本本地移植樱花,种在了珞珈山上。
日本人之所以喜欢樱花是从德川幕府时代开始的。
当时,为了制造社会和谐,德川幕府鼓励民众观赏樱花。在江户时代,更流行着一句话:赏花要选樱花,做人要做武士。此外,樱花自古就与日本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古代没有测量气温的工具,当樱花盛开之时,也就意味着一年一度的播种时节已经到来。
所以,日本侵占武汉大学的时候种下了首批樱花。
武汉大学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访华,向周恩来总理赠送了1000株樱花。由于周恩来曾住在珞珈山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于是将其中50株转赠武大,栽植于半山庐前。随后1980年代、1990年代,为纪念中日友好,日本友人又先后两次赠送樱花树苗。
如今,武大校内有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4种为主。其中,不少是科研人员培育或从国内其他地方移植引进的。它们遍布于樱花大道及鲲鹏广场、人文科学馆、行政大楼等多处。
出品:高报专家库项目组
文字: 张垚森
编辑:刘铠瑛
审核:金秋枫
终审:张中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