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当时有人说:“QQ给中国小朋友们普及了即时通信的概念,现在他们长大了,工作了,有钱了,就慢慢转移到了MSN上,无缝切换。”
社交通讯领域天然的马太效应,将双方放在了战场的两端。
当时国内,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无论从技术、管理、还是市场创新,都还没有抗衡国际巨头的能力。尤其是微软,1984年的全美十大计算机软件公司中,微软排名第二。但到了21世纪,微软排名第一,其他9家都已经消失,原因就在于它向互联网转型的成功。先是利用Windows系统的高覆盖率捆绑IE安装,然后逐步渗透到Hotmail邮箱,Skype网络电话等。这种利用强势资源向其他领域捆绑延伸的策略,未来也成为腾讯的杀手锏,这是后话。
2004年8月,MSN中国研发中心在上海组建。在人才招募过程中,微软就像神一样的存在,应聘简历堆积成山。相反,尽管坐拥上亿用户,腾讯依然草根气十足,几乎没有一个排名靠前的优秀人才愿意到腾讯工作。
中国的人口基数,对于社交软件来说是一个无比诱人的蛋糕。而对已经深耕7年的腾讯来说,一个空前强大竞争对手出现了。
战斗打响,攻守大战
这场战斗并非像几年后的“3Q大战”那么轰轰烈烈、腥风血雨、剑拔弩张,铺天盖地的舆论叫嚣于市,而是双方基于各自资源进行博弈和产品进化的“暗战”。
面对微软的强势来袭,腾讯采用“合纵连横”战术进行防御,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
2005年2月,腾讯宣布同谷歌开展业务合作,双方交叉导流;
3月,腾讯收购Foxmail,补充在邮箱上的不足,以对抗Hotmail。
几年以后,这笔买卖最大的成功在于,张小龙的加入。
而MSN的进攻则咄咄逼人:
4月11日,在上海成立微创软件,由唐骏任CEO;
推出中文MSN网站,吸引了淘宝、联众、上海文广等分类频道加入,有人戏称为“反QQ联盟”;
雅虎同微软签订互通协议,MSN用户和雅虎用户可以全面互联互通,要知道当时的全球商务阶层市场几乎被这两家所垄断。
在互联互通的问题上,当时MSN中国总裁罗川向马化腾建议双方进行互通,但遭到了马化腾的拒绝。腾讯拒绝开放的政策,也为将来几年的矛盾加剧埋下隐患。
在商业策略上棋高一着的MSN,获得了暂时的胜利,却在后来的产品进化中昏招叠出。由于MSN的开发采用的是全球一盘棋的策略,在产品快速迭代过程中,MSN“效率惊人”,“大公司病”暴露无遗:
离线信息功能,中国研发中心2005年就提出了需求,2008年总部才批准开发;
虚拟道具功能,类似QQ秀,MSN韩国版本早就有,但因为版权问题迟迟无法引进;
文件传输功能,作为商务用户的刚需,MSN的传输速度让人诟病,由于外资企业不能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所以传输要经过各地电信中转,效率极其低下。
而且还没有断点续传功能,记得当时在MSN要传输大文件时,都会告知QQ号,然后在QQ上进行传输。
而在腾讯一方,这期间并没有什么惊人的举措,而是沿着既定的产品路线,快速迭代,相继推出QQ2014和2015两个版本,继续原先的社交娱乐路线。
当时还开发出一款商务型QQ,名叫TM。腾讯发挥自己的抄袭能力,界面风格仿效MSN的简洁、单色,功能上又保留了QQ的多样性。但这一款四不像的产品并未获得多少用户的认可。
滑铁卢式的崩盘,MSN式的错误
虽然在产品上MSN步伐缓慢,但后来几个错误却导致了它华丽丽地崩盘:
2005年12月,微软发布Live战略,将MSN整合到Windows Live平台下;
把一个社交大入口变成了二级软件。相当于把微信放到一个网站里面,只有输入网址才能访问,Window Live推出成了战斗的转折点。
2006年6月,微软和雅虎在搜索领域的合作终止,上线自己的Live搜索; 此时,MSN的用户已经迅速萎缩,不久后被移动飞信所超越。可红极一时的飞信。生命线比MSN还要短,读者们有兴趣可阅读往期文章《飞信还能从坟墓里爬出来?》
2010年10月,微软宣布关闭MSN Space博客服务,有超过三成的用户把博客搬到了QQ空间;
2012年12月,微软宣布放弃MSN,转而支持Skype的发展。
回顾这场战斗,双方都没有特别高明的策略,也没有逆转战局的人物,腾讯的胜利,只是少犯了一些错误。
MSN式的错误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决策缓慢
用户细分和需求差异化是大势所趋,全球一盘棋的产品策略后来被多次证实是行不通的,离用户太远,需求没法快速得到响应,尤其是在中国这个特殊环境下。
2、 缺乏互联网基因
微软本质是一家软件公司,讲求自身平台的整合性和技术,并非以应用和场景为导向。Windows Live的设计失误在互联网产品经理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3、 无法专注
作为全球第一的计算机企业,微软一直在寻找互联网产业的立足点,但在选择过程中万分纠结。IE的初期推广策略很成功,但浏览器只是一个基础应用,无法形成用户黏性。后来微软在搜索、社交、手机应用系统领域同谷歌、Facebook、苹果的竞争中均告失利。每一次纠结导致失败,每一次失败后就更加纠结。
这些都是教科书式的错误,虽老生常谈,但大企业的发展惯性使然,离不开的过去成功的路径依赖。不仅在互联网界,柯达、诺基亚、SAP等不断重复着这些的错误。
中国互联网,走自己的路
在那些年互联网界土鳖对海归的战役中,胜利者不仅是腾讯。
C2C领域,淘宝击垮了由eBay投资的易趣网;
B2C领域,当当图书战胜了亚马逊投资的卓越网,后者在3C市场上又被后来的京东抢去份额;
门户领域,曾经不可一世的雅虎惨败于国内三大门户,原因和MSN几乎完全相同;
搜索领域,谷歌于2005年进入,2010年退出中国,份额也从未超越百度。
正如安踏CEO丁志忠所讲:“耐克、阿迪达斯的篮球鞋主要是在塑胶地板上穿,弹性是重要考核指标,而安踏的消费者只有1%能在塑胶地板上打球,其他都是在水泥地上,我们更关心的是,穿安踏运动鞋在水泥地上会不会崴脚。”
中国互联网企业,也穿着自己“合脚”的商业模式,走上自己的发展道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