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扼守三关,就能防御北方之敌。但在公元前506年,楚国最危险的敌人出现了,却不在北方,而在东方,就是吴国。吴王阖闾励精图治,文用楚人伍子胥,武用齐人孙武,国势强盛。吴国要称霸,必须先灭掉南方第一强国楚国。
吴军进攻楚国都城郢(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并没有沿长江两岸逆行西进。3万吴军的具体行军路线是坐船北上至淮河,然后溯淮河西进,在信阳以东的潢川(另一种说法是在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吴军下船登陆。吴军在淮河南岸急行军,穿过信阳以南的三关,直插楚国腹地。不过,此时的楚国依然气定神闲,左司马沈尹戍对令尹囊瓦说:“不要怕什么吴兵,我从方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方向)一带出兵直扣三关,堵死三关,吴兵就被关在瓶子里了。然后你从长江一线向北逆击吴兵,则吴兵可灭。”可惜囊瓦没有听沈尹戍的建议,结果被暴打,楚都郢被吴兵攻克,引发楚国历史上的一次塌天大祸。之后,就是著名的伍子胥鞭楚平王尸三百的典故。
进入战国时期,楚国向北扩张速度加快,北线已至河南省漯河、周口一线,信阳已在楚国腹地。但是信阳及三关夹在桐柏山、淮河、大别山之间,是楚都郢的北面门户,楚国守住信阳及三关,郢无忧(不包括秦国从西线进攻郢)。至于楚国的东线,越国虽灭掉吴国,但已不足以对楚国造成致命威胁。
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对峙,信阳的战略位置更加突出。南朝与北朝,东约以淮河为界,西约以秦岭为界。曾有人说(南北分裂时)天下之重,莫重于襄阳。看地图,襄阳正好处淮河与秦岭之间的平原地带。如果北朝得襄阳,则向西可取蜀,向东可顺江取吴,可以将南朝斩成两段。襄阳的战略地位不需多言,信阳对南朝来说的战略地位,几乎可以与襄阳相当。而事实上,信阳是襄阳的东面门户,一旦信阳落入北朝之手,不说淮河难保(信阳之得失,关乎淮河重镇寿阳之安危),襄阳也难保。
南朝齐末年,东昏侯萧宝卷昏庸无道,逼反了坐镇襄阳的雍州刺史萧衍。萧衍举兵从襄阳东下,直取南京。南朝内乱,北朝君臣笑得合不拢嘴,北魏的东豫州刺史田益宗就给宣武帝元恪上表,提出了他的应对之策。
很简单,田益宗希望北魏出兵攻占时称义阳郡的信阳。当时北魏已趁南朝齐内乱,拿下淮河重镇寿阳,但是信阳还控制在南朝齐手中,这对北魏保护寿阳是非常不利的。由于淮河东段为南朝齐占据,北魏无法从淮河东段入淮,只能走淮河西段。可信阳卡在北魏从淮河西段舟船入寿阳的必经之地,不拿下信阳,寿阳无险可守,随时可能丢掉。
田益宗建议攻信阳,主要是从保住寿阳这一战略重镇出发的。北魏中山王元英则希望朝廷出兵襄阳,将南朝齐一斩为二,然后西取蜀,东取吴,平定天下。北魏认为元英的计划太过宏大,以现有实力未必能吃掉南齐。保住淮河重镇寿阳,威胁到长江南岸的齐都城南京,更符合实际。北魏没有采纳元英的建议,而是听从田益宗的建议进攻信阳。元英也认清现实,说信阳现在已陷孤绝之境,我军一出就能轻易拿下信阳。
北魏景明二年(公元501年)十一月,北魏派田益宗率兵进攻信阳。但是北魏真正大举南下进攻信阳是在北魏景明四年(公元503年),主将是元英,志在必得。此时萧衍已废齐建梁,他知道信阳的战略价值,一旦丢了,襄阳将受到极大的威胁,遂派大将曹景宗等人急救信阳。由于信阳城中兵少,加上司州刺史蔡道恭病故,城中军心不稳。曹景宗作壁上观,梁朝大将仙琕倒是主动出击,但被魏军打得鼻青脸肿。北魏正始元年(公元504年),魏军攻下信阳。
二十多年后,萧衍趁北魏陷入内乱,才收回了信阳,总算为襄阳夺回东大门。等梁兵收复寿阳后,信阳又成了寿阳的西大门,是南朝的一线重镇。南朝陈宣帝陈顼太建北伐,收复了被北齐占领的淮南。但是陈朝并没有拿下信阳,这为日后丢掉淮南埋下了伏笔。
到了南宋与金对峙时,又重复了南北朝局面,信阳的战略地位一如南北朝。南宋人说过:信阳扼淮河之源头,是淮西地区的战略屏障,绝不能丢。否则,金人可以信阳为跳板,向东攻寿州(即寿阳)、合肥,向西攻襄阳,形势危矣。古人曾言:信阳北距中原河洛不远,南距湖广不远,向西可趋南阳北上,向东可守寿州、合肥,为天下形势之地。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