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海军
编辑
约900年–1500年
编辑
10世纪英格兰王国的海军力量即为其国力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8]。埃塞尔雷德二世曾通过要求每310海德土地需供一艘船建立起一支大型舰队,但对于这一模式是否通常使用,史学界今尚无定论[9]。11世纪丹麦统治期间,官方通过征税维持一支常备舰队,这一制度在复辟英格兰君主忏悔者爱德华(1042年–1066年在位)治下延续了一段时间,爱德华本人也时常亲自指挥舰队[10]。
弗鲁瓦萨尔编年史(英语:Froissart's Chronicles)中描绘的斯鲁伊斯海战;14世纪后期
诺曼征服后英格兰的海军力量似乎发生了减退[11]。英格兰及其他地区的中世纪舰队几乎完全由战时征入的商船组成,但亦有一些由君主所有,为战争目的专门建造的“王船”。和一些欧洲国家不同,英格兰在和平时期并未维持小规模的核心战船队伍,其海军组织杂乱无章,战争爆发时动员速度缓慢[12]。
12世纪至13世纪,维京时代终结,同法国的冲突亦主要集中于英属法国领土,由此英格兰在海上受到的威胁十分有限,但在14世纪百年战争的爆发使法国的威慑力急剧提升。1340年战争初期,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于斯鲁伊斯海战中击溃法军,导致法国入侵计划失败[13]。英格兰的海军势力使其能够安全地将军队及补给送往大陆,即便如此,英格兰海军却无力阻止法国及其热那亚和卡斯蒂利亚盟友对南岸港口的劫掠。这一威胁在亨利五世占领法国北部后才宣告终结[14]。
常备海军力量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亨利七世。他开始组织建造比过去更大的战船,投资建立造船厂,并于1495年于朴次茅斯兴建了迄今尚存最古老的干船坞[15]。赌金全赢号为在此建造的首艘战船。
1500年–1707年
编辑
16世纪后期绘画,描绘西班牙舰队同英国战船交战场面
在16世纪初亨利八世统治期间,有其专属事务处、船坞及专用战船的常备“皇家海军”(Navy Royal)逐渐发展起来[16]。在伊丽莎白一世治下,英格兰同西班牙发生冲突,皇家海军与私人舰船一同对西班牙殖民地和商船进行劫掠,收获颇丰[17]。
1588年,费利佩二世派出西班牙舰队,意在终结英格兰对荷兰叛变的支援、阻止英格兰的劫掠活动、推翻新教君主伊丽莎白一世并恢复天主教在英格兰的统治。西班牙舰队由里斯本启航,原先希望护送一支西属尼德兰入侵英格兰,但由于计划制订不佳、英格兰侵扰、荷兰方面封锁及严重风暴而最早失败[18]。1589年英格兰派出英格兰無敵舰队反攻伊比利亚海岸,但未能借势取胜。
17世纪初期,英格兰的海军实力相对减退,巴巴里海盗对英格兰船只及海岸区域进行劫掠及捕获奴隶,皇家海军对其并无太多办法[19]。查理一世大规模兴建战船,建立起一支小规模但颇为强大的舰队,但其筹款方式最终间接导致了英国内战的爆发[20]。内战中废除了君主制,新的英格兰联邦孤立无助,多面受敌,决定大规模扩张海军力量,英格兰海军也由此发展为世界最强[21]。
新政权推行《航海法案》,要求所有往来于英格兰及其殖民地的商业活动均应为英格兰船只执行,由此引发同荷兰共和国的战争[22]。在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年–1654年)初期,规模巨大且装备精良的英格兰海军在同战术先进的荷兰海军交锋中未能获得优势,战事局面僵持[23]。在改进其战法后,英格兰海军于1653年在波特兰(英语:Battle of Portland)、加巴德(英语:Battle of the Gabbard)和斯赫弗宁恩(英语:Battle of Scheveningen)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使英格兰最终获胜[24]。这亦是英格兰历史上首次主要由军事专用且国家所有的战船参与的战争。
1660年5月英格兰君主制复辟,查理二世登基,立即推动法案重建海军,但自此刻起海军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机构而非君主私产,“皇家海军”一头衔也正式得到使用。
在第一次英荷战争战败后,荷兰对其海军进行了改革,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年–1667年)双方势均力敌,战事激烈,英格兰在洛斯托夫特海战(英语:Battle of Lowestoft)(1665年)中获胜,荷兰则在史诗性的四日海战(英语:Four Days' Battle)(1666年)中取胜[25]。1667年查理二世政府由于财政紧张被迫将舰队撤回港内并进行和谈,荷兰借机发动梅德韦河劫掠,直捣查塔姆造船厂(英语:Chatham Dockyard),烧毁或捕获了英格兰海军多艘在港的大型战船[26]。在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年–1674年)中,查理二世同法国君主路易十四联手,但英國海军屡战不胜,而法国的陆上攻势亦被遏止[27]。
1667年第二次英荷战争中荷兰进行梅德韦河劫掠
1670年代至1680年代,英格兰海军大败巴巴里诸国,迫使其求和,由此终结了巴巴里海盗对英格兰船运的威胁[28]。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格兰与荷兰一同加入欧洲诸国,在大同盟战争(1688–1697)中联手抵抗路易十四。联军于比奇角海战(1690年)告负,但在巴尔夫勒和拉乌盖(英语:Battles of Barfleur and La Hogue)(1692年)获胜,宣告了法国短期海上霸权的终结及英格兰和此后英国长期海上霸权的开始[29]。
在17世纪中,英格兰海军由原先半业余且需同私人船只一同作战的“皇家海军”转变为全职业的皇家海军。其财政逐渐受到规范和管制,仅使用战争专用舰船,并发展出了专业的军官队伍及明确的组织结构,取代了原先由海员和在社会上具有地位的前军人共同组成的架构[30]。
英国海军
编辑
1707年–1815年
编辑
纳尔逊于特拉法加的旗舰胜利号现仍在服役,但其已永久停靠于干船坞中
1707年《联合法令》建立了大不列颠王国,亦将英格兰皇家海军同拥有三艘舰船的苏格兰皇家海军(英语:Royal Scots Navy)结合起来。18世纪至19世纪皇家海军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海军力量,但在1805年之前敌船总数时常多于其数目或与之相近[31]。即便如此,英国海军仍旧通过其先进的财政、战略、训练、组织、凝聚力、卫生、船坞、后勤及(自18世纪中期起)战船设计和建造对其敌手保持了绝对性的长期优势[32]。
皇家海军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2年–1714年)中同荷兰联手对抗法国和西班牙海军。这一时期欧洲海军行动目标为获取一地中海基地,由此英国于1703年同葡萄牙续盟,夺取直布罗陀(1704年)及梅诺卡岛(1708年)(战后均为英国所保有),并支持奥地利哈布斯堡盟友自波旁王朝手中夺取西班牙及其地中海领地。战争初期法国海军对英国及荷兰的商船活动造成了显著的破坏,但联军日后于维哥湾海战(1702年)中大败法国和西班牙,皇家海軍與法國海軍在戰爭中達成均勢,但面對法國名將福賓與杜蓋-特魯安時常落入下風。除此之外海军亦协助夺取了新斯科舍和纽芬兰岛的法国殖民地[33]。在四国同盟战争中,皇家海军在帕塞罗角(英语:Battle of Cape Passaro)(1718年)击败西班牙舰队,挫败了其自奥地利和萨伏依处夺取西西里及撒丁岛的企图。1720年代的未宣之战中,西班牙收复直布罗陀和梅诺卡岛的计划同樣受挫。
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相对和平后,皇家海军在詹金斯的耳朵战争(1739年–1748年)中再次同西班牙交锋,多次试图进攻加勒比地区的西班牙港口,鲜尝胜果且损失严重。这一时期在加勒比地区的战事时常导致大量参战者死于热带疾病,这一战争亦不例外[34]。1741年对今哥伦比亚印度群岛卡塔赫纳(英语:Battle of Cartagena de Indias)的围城战中英军战败,海军和陆军均遭受重大损失[35]。1742年,英国海军一支小编队威胁轰炸两西西里王国首都那不勒斯,迫使其在半小时内即宣布退出战事。在规模更大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4–1748)中,英国同法国再次交手。印度洋首次成为重要战场,但这一战争的海军战事未分胜负,1744年法国计划入侵英格兰,但未能成行[36]。此后的七年战争中(1756–1763),英国海军组织两栖行动,协助攻克了加拿大、加勒比和西非的法国领地和法国海岸的一系列岛屿,而在印度洋的军事行动则使法国在印度失去了现实的权力[37]。1759年法国再次试图入侵,但在基伯龙湾背风岸的大风中英国再次获胜,入侵计划失败,法国海军也基本退出了这一战事[38]。1762年英国同西班牙再次开战,并于战时夺取了哈瓦那(及一整支西班牙舰队)和马尼拉[39]。
桑特海峡战役(1782年)。右侧的法国旗舰巴黎市号同巴尔夫勒号交战
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中皇家海军迅速摧毁了大陆海军的所有巡防舰,但法国、西班牙和荷兰此后加入战争,英国海军自1690年代来首次失去海上主导权。大西洋及加勒比海一系列战役未分决定性胜负,皇家海军也未能保障对北美英军的补给及切断对殖民地叛军的支持[40]。1781年在切萨皮克湾海战中英国海军未能终止法国海军对康沃利斯勋爵军队的封锁,最终导致康沃利斯在约克镇败降[41]。北美战事就此结束,但印度洋战事持续进行,法国未能在印度重新获取一个落脚点。在加勒比地区,英国于桑特海峡(1782年)取胜,同年解围直布罗陀(英语:Battle of Cape Spartel),重新树立了英国海军的领导地位,但未能阻止十三殖民地的最终独立[42]。
1816年英国海军对阿尔及尔进行轰炸以逼迫其释放欧洲奴隶
1790年代,海军医疗委员会主席吉尔伯特·布兰(英语:Gilbert Blane)下令向海员发放柠檬汁,由此在皇家海军中根除了坏血病。其他国家海军此后亦采取了这一措施[43]。
法国大革命战争(1793年–1801年)及拿破仑战争(1803年–1814年及1815年)期间,皇家海军高效运作,压制了所有敌国的海军力量,导致其多数时间内被封锁于港口内。英国于光荣六月一日海战(英语:Glorious First of June)(1794年)及此后一系列小规模战役中获胜,但其所支持的法国保皇党未能重夺法国。1793年英国短暂占领土伦并夺取或摧毁了法国地中海舰队所有舰船[44]。法国革命政权的军事胜利使西班牙和荷兰海军加入法国一方,但1797年坎珀当海战中荷兰大败,1799年剩余舰船又败降于登海尔德,荷兰海军退出战事[45]。1797年的斯皮特黑德和诺尔哗变(英语:Spithead and Nore mutinies)使英吉利海峡和北海舰队近乎瘫痪,但这一问题很快得到解决[46]。纳尔逊领导的英国地中海舰队未能于1798年阻止拿破仑·波拿巴入侵埃及,但在此后的尼罗河河口海战中击溃法国海军,将其陆军困于埃及[47]。波罗的海诸国决定加入法国一方,于是英国对丹麦发动攻击,在哥本哈根战役(1801年)中丹麦海军损失严重,被迫同英国求和[48]。
特拉法加海战开始阶段
战争期间皇家海军亦通过两栖行动夺取了多数的法属加勒比岛屿及好望角、锡兰和东印度的荷兰殖民地,但加勒比地区的战事导致了大量由热带疾病造成的损失。1802年的《亚眠和约》暂时中止了战事,多数所得均归还原主,但英国得以保有锡兰和特立尼达岛[49]。1803年战火重燃,拿破仑试图自封锁港口中组织一支大型法西联合舰队以支持入侵英国,但这一计划为皇家海军所挫败,联合舰队亦在特拉法加海战(1805年)中为纳尔逊击溃[50]。这一胜利象征英国海军力量达到顶峰,其海上主导地位在20世纪初期之前都未再次受到挑战。
特拉法加海战后,海上军事行动主要集中于摧毁小规模法国舰队,一系列两栖行动则夺回了在《亚眠和约》中归还的诸多领地以及位于印度洋的法国海军基地毛里求斯[51]。1807年法国计划获取丹麦舰队,英国先发攻击,在哥本哈根战役中取胜并俘获全部丹麦海军[52]。特拉法加海战时皇家海军海员人数近120,000人,其中超过一半均为强征入伍者[53]。对美国海员的强征行动导致了1812年战争(1812年–1814年)的爆发,但海上战事主要局限于商业劫掠及独船行动[54]。1815年拿破仑回归,但海上战事并未重燃[55]。
1815年–1914年
编辑
1815年至1914年间,由于缺乏敌手,皇家海军活动相对有限。这一时期由于蒸汽动力、金属造船及爆炸性弹药的引入,海上作战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英国革新了其整支舰队,但仍旧对其所有潜在敌手保持决定性优势。
勇士号,首艘铁甲船壳装甲战舰
工业革命使英国在造船业和金融资源上世界领先,其敌手即便享受工业革命成果亦无法在数目上击败英国海军。1859年,皇家海军舰船数量估计达到1,000艘,包括战争和非战争舰船[56]。1889年,国会通过《海军防御法案(英语:Naval Defence Act 1889)》,正式采用“两强标准”,要求皇家海军战列舰数量必须至少与第二和第三大海军数量总和相等。
无畏号战列舰
这一时期皇家海军的首次主要行动发生于1816年。埃克斯茅斯勋爵(英语:Edward Pellew, 1st Viscount Exmouth)带领一支英荷联合舰队对阿尔及尔进行轰炸(英语:Bombardment of Algiers (1816)),以迫使巴巴里海盗国家阿尔及尔释放基督教奴隶并停止劫掠欧洲人为奴。希腊独立战争期间,英国、法国及俄罗斯的联合舰队在1827年纳瓦里诺海战中击败奥斯曼海军,这也是史上最后一场大规模帆船海战。同时,皇家海军亦在南中国海开展反海盗行动[57]。1807年至1865年间,皇家海军开展非洲封锁(英语:Blockade of Africa)以遏止非法奴隶贸易。除此之外,英国海军亦参与了1854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以及一系列位于亚洲荷非洲的军事行动,包括同中国清王朝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8月27日,皇家海军参与了史上最短的战争——英桑战争。
1879年海军军内禁止鞭刑,一系列改善军人生活条件的改革也逐渐推行[58]。
1914年–1945年
编辑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皇家海军两次都依靠美国的支援在第一次(英语:Atlantic U-boat campaign of World War I)和第二次大西洋海战中成功撑过了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战略的攻势,保障食物、军需品和原材料得以顺利流入英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皇家海军主力位于本土大舰队,在北海同德国公海舰队展开周旋。两支舰队多次交锋,未分上下,其中最为主要的一次为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虽然此役数量优势的英国海军损失巨大,但相比公海舰队仍然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公海舰队也在由此放弃了与英国进行舰队决战的计划。直到1918年10月29日,面对与英军舰队的决战命令,不想出击的德国水兵们爆发叛乱,并随着德国十一月革命导致德国投降,使得英国海军得以不用与强大的公海舰队进行舰队决战,从而得以保留了实力。
在其他地区皇家海军也对德国的水面战舰展开了攻击。1915年同奥斯曼帝国的达达尼尔战役中,英国海军妄图突破海峡中的水雷和海岸防卫系统,遭受严重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阶段拥有数量优势的皇家海军立即对德国进行了封锁。北部巡逻军封锁了北海,而多佛尔巡逻军则封锁了英吉利海峡。英国海军亦在北海部署了水雷。德意志帝国海军无法进入大西洋,而中立的商船亦无法进出德国。在停战协议签署后的八个月,封锁行动继续执行,旨在逼迫德国终止战事并签署《凡尔赛条约》[59]。
皇家海军及英国遭受的最严重的威胁来自德国U型潜艇对商船的攻击。战争多数时间内德国遵循规定,在击沉商船前事先警告之并疏散其乘客。1915年德国不再遵守这一要求,开始无限制击沉商船,但在中立方压力之下决定采取原先交战规则。1917年无限制潜艇战重新开始,英国及其盟友补给受到威胁。即便护航制度在保护船只方面颇为有效,皇家海军仍旧不愿采取这一举措,由此在抵御无限制潜艇战方面收效甚微。后期护航制度最终引入及美国的介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潜艇造成的损失。
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
战间期的英国海军实力大幅度减退。华盛顿及伦敦海军条约要求拆解一定数量的主力舰并限制新舰船的建造。1932年,降薪25%的提案导致了因弗戈登哗变(英语:Invergordon Mutiny)的爆发,降薪幅度最终回落至10%。1930年代中期国际局势日渐紧张,1935年的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未能阻止新的海军竞赛爆发。1938年,海军条约已失去任何限制力,此时皇家海军已开始重新武装,新的战列舰及其首艘航空母舰开始建造。多艘现有的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及重型巡洋舰亦接受改造,防空武器得到增强,亦引入ASDIC、甚高频测向及水中听音器等新科技。1918年皇家海军航空隊(英语:Royal Naval Air Service)与皇家飞行队合并为皇家空军,皇家海军也由此失去了对海军航空兵的控制权,但1937年舰队航空兵(英语:Fleet Air Arm)分归海军,由此收回了舰载飞机的控制权。然而此时英国海军的空中力量远远不及其敌人,大日本帝国海军及美国海军也逐渐在这一方面开始超越英国。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皇家海军仍为世界最大,舰船总数超过1,400艘[60],包括15艘战列舰及战列巡洋舰(另外5艘在造)、7艘航空母舰(另外5艘在造)、66艘巡洋舰(23艘在造)、184艘驱逐舰(52艘在造)、45艘护航和巡逻舰船(9艘在造、1艘订制)及60艘潜艇(9艘在造)[61]。战争初期,皇家海军在英国自敦刻尔克的撤退行动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塔兰托战役中康宁汉上将指挥了历史上首次海军航空攻击。克里特岛战役战败后康宁汉下令必須尽可能撤离联军士兵。陆军将领担心海军会由此遭受严重损失,康宁汉回应:“英国需要三年来建造一艘新军舰,但需要三个世纪来建立一个新传统。撤退行动将继续进行。”[62]
在战争开始的前两年内皇家海军损失严重。在欧洲战场损失包括皇家方舟号、勇气号(英语:HMS Courageous (50))及光荣号(英语:HMS Glorious)航空母舰、皇家橡树号和巴勒姆号战列舰及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在亚洲战场损失包括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及多塞特郡号、康沃尔号和埃克塞特号重型巡洋舰。胡德号全舰1,418官兵中仅三人生还[63]。1940年6月改造运兵船兰开斯特里亚号被击沉,超过3,000人丧生,为英国航海史上死亡最多的单次事件[64]。战争初期对于敌军水面舰船的战事则较为成功,如1939年的拉普拉塔河口和1940年的挪威海岸。1941年5月,俾斯麦号战列舰被击沉,德国就此失去了外海水面作战能力。皇家海军亦对行船线路进行保护,由此英国军队可前往世界其他区域进行作战,如北非、地中海及远东。大西洋制海权保障了两栖行动的顺利开展,协助了对西北非、西西里、意大利及诺曼底的入侵行动。皇家海军同时对大西洋和北冰洋的盟军舰船进行护航,保护其不受空中、水面及潜艇攻击。德国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即于1943年一次对护航船队的攻击中被击沉。战争结束时皇家海军总舰船数超过4,800艘,位居世界第二[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