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欣赏]历代画家画水百图

中国山水画水的透视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与画边平行的波浪:与画面边线平行的波浪,假如它是平行而来,在受光的水面上,灭线虽不显著,却应该按透视变化的一般规律,渐远则波纹渐小渐淡,这在古代山水画中用得很多,如李嵩《看潮图》。也就是古人常说的:“远水无波”。二是大波纹线与画面是成角的:波浪的大波纹线如与画面成角,这就产生了波浪的波路聚在灭点上的问题。假使要表现大江上的这一大片大波浪,不求出它们的灭点来是不行的。当然,波浪是参差不齐的,不能有整齐显著的灭线,但是仍需要懂得水的波纹线在透视上的变化规律。至于那种特大的风浪,或近处浪头高大,以至遮没视平线的波浪,又当别论。

历史上最著名的描绘水的作品,首推南宋大画家马远的不朽之作《水图》(共十二段,现存十一段),生动地描绘了湖水烟波浩渺、江涛汹涌奔腾、沧海咆哮怒吼等多种情势,真可谓曲尽其态,同时还表现了浮云掠过水面的阴影感和阳光照射水浪造成的光感,这种追求光影感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并不多见。马远用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水波,其用笔变化多端,或用线细如发丝而淡淡一写,或用线如行云流水,加以墨色浓淡、粗细不匀求得变化;或随意挥洒,湿笔、干笔相辅。或用战笔,或断线为点,或粗实稳健,或浑厚雄壮,或细腻流利,或简洁多折……皆很成功地达到了不同的效果,体现了画家对大自然的深入观察能力和高深的笔墨表现能力。

南宋赵黻的纸本《江山万里图》以长卷形式描绘长江景色。画面由虚而实,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烟雾弥漫,烟波浩荡,曾峦叠嶂,惊涛拍岸,风雨交加,小船逆浪而行,险象环生,构成一幅惊心动魄的壮丽场面。

明代画家孙克弘从朋友处借观马远传世名作《水图》,归还后念念不能忘怀,于是凭记忆背临了全套十二幅。因为是背临,在大致得原作梗概的同时,就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遂成古代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声明:本平台内容包括原创、编辑整理和转载。如有疏漏欢迎原创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微信:xhh344373669),经查实后将给予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